English

曹燕华乒乓球国际俱乐部见闻

1998-05-08 来源:光明日报 本报记者 蔡闯 我有话说

在上海东北角,有一个吸引着众多小乒乓球迷的地方:曹燕华国际乒乓球俱乐部。每个双休日,都有数十位家长带着自己的孩子来到这里,请著名前国手曹燕华传授技艺。1981年,曹燕华力搏韩国名将梁英子,为中国队夺得第36届世乒赛女团冠军立下汗马功劳。也是在第36届世乒赛上,中国队第一次包揽全部七枚金牌,成为名副其实的世界乒坛梦之队。当时,曹燕华一人独得女团、女双两项冠军和女单亚军。如今跟曹燕华学球的孩子们,那时还没有来到人世。

曹燕华从小就与乒乓球结下了不解之缘。她在小饭桌和水泥球台上练就出一身出众本领,又在乒坛名宿徐寅生、李富荣的调教下,成长为世界女子乒球第一人。在乒乓球教科书上,她的反手高抛发球至今还是标准范例,而在实战中,这一绝技自她之后竟无人得以袭承。

家长和孩子们正是冲着曹燕华来的。苦练三年,不如名师一点。

事实上,这里的孩子们也是经过曹燕华初步挑选过的,不少人都在少年体校练过几年,打下了一定的技术基础。曹燕华说,自己的任务主要是寻找好苗子,建立俱乐部队伍,重振上海乒球雄风,并向世界冠军的目标努力。拿家长们的话来说,他们是带孩子来这里“看病”的,这个“病”,就是技术上的薄弱环节。

曹燕华说,建立俱乐部,努力构建从少儿到青年、成年乒乓球选手的系统工程,这个想法是她的先生施之皓提出的。施之皓是与现中国乒乓球队总教练蔡振华同时期的乒乓国手,现在中国乒乓球二队任教练,其工作重点也是培养年轻选手。十余年来,他们深感上海优秀乒乓球运动员人才断档,青黄不接,以至去年八运会时,曹燕华甚至要重披战袍。虽然她最终没有代表上海出战八运,但却坚定了他们“让乒乓摇篮再摇起来”的信念。

在中国乒协和上海市有关企业的支持下,曹燕华乒乓球国际俱乐部终于成立。四十余张球台在大厅中排成两列,训练场边的墙上挂满了中国乒乓健儿称雄世界赛场的照片。这些照片都是新华社记者在历次世界大赛上拍摄的精彩瞬间,其中包括了我国第一位世界冠军容国团、第一位世界女子乒球冠军邱钟惠以及邓亚萍、孔令辉等。几十个孩子就在这些冠军的注视下,计算着梦想与现实之间的差距。应该说,他们的梦就清清楚楚地挂在墙上。

曹燕华不无兴奋地告诉记者,她已经看到了两个非常有潜力的苗子,他们很可能是以后的世界冠军。她指着一个不爱说话的小男孩说:“这个孩子的气质很像瓦尔德内尔,虽然只练了几个月,可球已经打得有模有样了。”为了练球,孩子的家里买了一张球台,家长还准备给孩子请陪练。由于孩子不爱说话,记者没能实现与他对话的愿望。但是,世界名将瓦尔德内尔确实也是一个非常内向的人,如果这个男孩的球技和脾气都能与瓦尔德内尔一样,倒是一件再好不过的事了。

手机光明网

光明网版权所有

光明日报社概况 | 关于光明网 | 报网动态 | 联系我们 | 法律声明 | 光明网邮箱 | 网站地图

光明网版权所有